2018年7月10日上午,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举办的“中学生科技活动:智能化环境监测”科普活动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,向初一年级的同学们进行科普宣传。
首先,讲解员就“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”向同学们讲解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来源和危害,并简单介绍了防护和减排措施,由此引出环境监测的目的及手段。活动过程中,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参与互动和讨论,志愿者为参与互动的同学们发放小礼品。

讲解员展示二氧化碳变化

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并做笔记


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、参与互动
接下来,讲解员为同学们介绍了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京津冀城市群高分辨率碳排放监测及应用示范”项目自主研发的低成本、中精度智能化监测仪器的基本原理和组成,并展示了用此监测仪器获得的数据。该仪器能够监测二氧化碳、温度、湿度、噪声等空气质量参数,实现二氧化碳浓度的智能化实时监测。

讲解员介绍智能化环境监测仪器
为加强对监测仪器原理的理解,科普活动安排了手工实践操作环节。这个环节中,同学们以班级为单位,每班选出四名同学参与智能化环境监测器线路连接竞赛。同学们在志愿者的讲解下进行连接操作并讲述了对仪器的理解。比赛结束后,对表现优秀的班级颁发了证书,并合影留念。


同学们在志愿者讲解下进行线路连接


进行智能化环境监测仪器线路连接比赛

科普宣传小组成员与参与比赛的同学们合影留念
从科学知识的介绍、环境监测仪器研发成果展示,到学生动手操作,本次科普宣传活动环节设置丰富,互动性强。此次科普宣传活动圆满结束,科普宣传小组的成员将会不断努力,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大气问题、了解环境监测。